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旅游景点 > 正文

务府发〔2022〕4号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

发布日期:2024/2/4 5:27:06 浏览:77

,保护和修缮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一批田园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建设现代宜居乡村。

(4)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实施乡村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挖掘乡村文化,以茶文化、酒文化、仡佬族农耕文化等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是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加快升级乡村水、电、路、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实行农村自来水用水收费制度,持续推进更高等级的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单改双”工程,实现乡村5G网络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强化农村落后卫生习惯教育引导,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三是实施乡村生活数字化建设。建立“互联网 党建”“网上村(居)民委员会”等新模式,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规范村民委员会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4.绿色化生活方式

(1)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乡村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鼓励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行动。提倡绿色居住,节约用水用电;提倡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倡绿色环保餐饮,提倡绿色环保着装等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推广绿色建筑

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积极推广低碳建筑,鼓励建筑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社区、绿色建筑,全力推进低碳发展。

(3)全面推行政府绿色化采购

党政机关购置公务用车应优先选用国产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优先采购绿色印刷服务。从建立绿色产品库、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强制采购国产清洁能源汽车等方面,政府绿色采购比例始终保持100。

(4)推进政府绿色环保办公

全面营造绿色办公环境。党政机关率先全面使用节水设备和节能灯具,合理使用室内空调等用电设备,鼓励建立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办公场所全面禁烟。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提倡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纸张、文具等办公用品。

(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1.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队伍建设

增加宣传教育资金投入。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机构,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保障和专业化、规范化的团队,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水平。坚持专门队伍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公众听证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公民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积极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到生态文化宣传建设工作中来。

(2)建立生态文化培育机制

一是加快生态文化培育机制的建设。加大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纳入领导干部工作的考核指标当中。

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按照环境宣传教育规范化建设要求,建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形成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

三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财政支出科目。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效益。

2.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

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加强对全县党政领导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训。引导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观、政绩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教育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努力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坚持把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贯穿于学校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校园生态文明消费方式。

二是拓宽生态文化理念传播渠道。开展公益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增强学生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3)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一是加强推进“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各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办公场所节能改造,从建筑材料、办公场所设计、办公室采购实现节能环保,推广使用节电节水器具,打造“绿色办公室”,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单位”引领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在全县幼儿园中小学中广泛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制定生态文明教学计划,同时推行学校信息化办公、信息化教学,减少办公用品消耗。

二是加强推进生态示范乡镇、乡村创建工作。以持续创建生态示范乡镇、乡村为契机培育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及面貌,积极创建生态示范乡村,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立全体居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的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挖掘各类平台,培育多种宣教模式和渠道,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组织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率,形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局面。

四、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一)重点工程内容及投资概算

为实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类,对应开展49项支撑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03090.4万元。其中,生态制度项目3个,投资约110万元;生态安全项目18个,投资约322559.4万元;生态空间项目3个,投资约2000万元;生态经济项目14个,投资645000万元;生态生活项目8个,投资78421万元;生态文化项目3个,投资155000万元。

(二)效益分析1.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各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实施,将补齐补强我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各项短板,切实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空间;增加林草覆盖面积;人居环境也将得到明显的改善;污染物排放治理更加规范;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率,城镇及乡村垃圾收运、分类、处理体系得到更好保障。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创建工程的实施,可以使我县自然保护地得到更有力的保护,提升我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在绿色碳汇、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经济效益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创建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广产业生态化和清洁生产,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因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经济补偿和环境修复造成的损失,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附加效益。

(2)促进人口就业,提高整体经济水平

通过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全县一部分人口本地就业问题,提升收入和消费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金的引入将带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全面进步,为全县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3.社会效益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创建工程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改善务川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

通过旅游业和特色农业融合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城乡面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风光,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2)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创建工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生动的环境保护宣传过程,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实际效益较单纯宣传更为有效并易于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具体的环境保护行动,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经济损失、健康损害、资源破坏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五、保障措施?(一)法制机制保障

县政府统筹,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突出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地位。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加大环境违规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完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制度和环境责任终身追究机制。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在省市财政对生态红线区域补偿的基础上,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实施生态补偿,积极实施生态补偿,探索节能、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制度,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配套制度体系。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资金补偿倾斜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辅助决策机构,实行政府重大社会、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政策、规划及项目审批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否决制度。

(二)组织领导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部署下,成立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做好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良性互动的齐抓共管推进机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梳理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空间、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工作中的不足,统筹各部门资料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落地、落实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不断整体提升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建设资金保障

积极申报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接银行申请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同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鼓励社会捐助。制定和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用好生态补偿资金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通过实施《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用好并争取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资金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加大资金审计和监管,统筹建设资金,确保建设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四)科技支撑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水、大气、土壤、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强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科技保障及培训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分期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等,提高人员素质。积极与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成立全县生态文明专家智库,聘请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杰出贡献和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引进、推广新技术。提升全县科技推广与应用,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机制,支持全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牵头实施产业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科技研发、技术转化、科技服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五)监管能力保障

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负责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任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监察网络。简化环境监督执法流程,推进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行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督预警等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为实施统一监管和提升执法效能提供保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由县生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