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旅游景点 > 正文

务府发〔2022〕4号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

发布日期:2024/2/4 5:27:06 浏览:79

型企业入驻园区。培育一批智能终端制造及其配套产品企业,探索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群。

五是建设10亿级涪洋生态产业园区。涪洋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民族工艺、旅游文化、绿色食品、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仓储物流和科技智能研发等产业,形成黔渝深加工新型产业综合体、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和生态智慧创新园。促进特色民族医药、医疗装备、健康装备等行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省健康医药生产基地。

六是建设遵义花椒产业园区。大力推进花椒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在镇南、涪洋等花椒集中种植区域建成11个花椒加工厂、22条生产线、120个花椒冷冻保存库及厂房等相关配套设施。

七是孵化N个特色小镇创业园。大力打造都濡、蕉坝、浞水等若干特色小镇创业园。

(3)推进文旅融合品牌化构建世界仡佬文旅中心

一是优化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坚持以仡佬文化旅游为核心带动绿色生态和红色旅游的协同发展,构建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要素集聚、区域协作密切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是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实施“旅游 文化产业”行动,利用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长寿文化、会馆文化等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壮大旅游产业。

(4)立足优势,聚力做强生态服务业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我县黔川渝“触点”区位优势,立足现有工业发展基础,加强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建设,融入成渝城市群综合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运输环境成本。

二是规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适应工业、农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和应用创新,助力打造生态工业互联网产业,努力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消费服务、生活服务、精神服务等服务业,建立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结合县域自然条件及产业发展规模基础,形成“1 2 N”农业产业体系,以花椒为主导,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烤烟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辣椒)产业、茶产业、水果产业、生态渔业、食用菌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壮主导、优传统、实特色、重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扩产业规模,聚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基础设施,着力夯实产业发展支撑。

(2)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加快能源、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轻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以园区开发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关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聚焦新型工业“主战场”,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做大做强铝工业、氟化工、汞深加工、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

(3)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

以“互联网 ”行动为抓手,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拓展“互联网 产业”“5G 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促进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数字务川。

3.调整能源结构

(1)能源结构优化

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举措,积极发展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强化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逐步完善商业和民用领域节能工作。实施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审批高耗能项目落地生产,大力推动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探索建设能源在线监测系统。

(2)实施煤炭消费控制

着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及能源持续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3)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严格控制工业用水、保障城镇用水、加强农业节水、优化非常规水源利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

4.调整运输结构

(1)优化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全力推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提质提级改造,推进运用“通村村”客运平台;进一步夯实农村公路养护基础,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营造平安畅通运输环境;扎实推进交邮融合发展工作。

(2)强化水运交通监管

加强监管力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监管前移到码头现场;积极申报洪渡河航道建设,丰富水上运输线路,带动沿岸经济和旅游发展。

(3)全力推动新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五高六路”项目,持续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和产业路建设,构建“三纵三横五联一环”的路网骨架。

(4)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不断优化和调整县城公交线路,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将环保绿色出行付诸实际;公交线路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适当增加出租车牌照发放。

(5)推动普及新能源汽车

全面推动公共交通运输车辆进行新能源替代升级,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

5.推动行业清洁化生产

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生产流程中采用全过程控制,推动行业清洁化生产。

6.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延长园区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循环,达到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加强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低污染物排放;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五)生态生活体系建设1.加强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1)提升环卫一体化水平

重点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开展,采取一次粗分、二次分拣等办法,将农村生活垃圾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等方式进行分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特别对农膜、塑料、泡沫等从包装使用在源头上加大对农村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置。乡镇结合交通区位、垃圾规模,以及现有或规划的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等因素,统筹布局垃圾分拣中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进现有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资源再回收利用网络的衔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2)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泵站及管网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治污效能。全面提升设施运行管理水平,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运营,落实排放标准,不断完善运行和管理机制,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二是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运营机制。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梯级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和模式,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全力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程”,统筹实施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县城、建制镇及大型聚居点务必做到全面覆盖。

(3)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

一是对全县饮用水源进行再排查再整治。进一步完善饮用水供水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到2022年底全县基本建成问题台账、问题清单。

二是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确保集中式饮用水安全。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三是全面开展水源保护区土壤调查。对超标土壤实施污染综合整治。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牌、标识、硬隔离及垃圾、污水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宣传工作。以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等形式加强对农村群众饮水卫生相关知识的宣传,倡导不喝生水、提高饮水消毒意识,形成良好饮水卫生习惯。扎实推进农村人饮工程运行管护和水质保障,确保供水工程长效运行和水质达标;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纳入环保日常管理,每年定期开展水质监测。

2.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

(1)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现有污水排水管网的维修与养护。充分发挥效用,加快污水管网建设进度。2023年底前实现城区及乡镇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所有城镇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建立以污水处理厂出水为水源的中水系统,形成“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的循环系统。

(2)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运动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完善回收站点布局,实现城镇社区和农村千人以上大村回收全覆盖,实施回收站点标准化改造,建设乡镇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实行餐厨废弃油脂定点处置,推进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废旧纺织品、废家具等分类存放、统一回收。

(3)完善城镇绿地系统建设

加强对城区出入口绿化广场、街头园林、交通节点绿地、城区绿化广场、居民小区绿化等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实行扩面、增量、提质,做到县域范围内有路就有林、有水就有林。结合老城改造的实施,系统增加绿地规模,全面提升老城区现有绿地景观品质。结合南山森林公园等核心景观要素,塑造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形象,提升我县新城绿地景观品质。推进“绿色务川”城市绿道打造工程,串联红叶峡谷景区、仡佬之源景区、桃符景区、石朝天坑景区等主要景区景点,使分散碎化的生态斑块和资源相互联接,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

(4)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改造县城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对集中拆迁的区域进行新社区的建设,对短期无法拆迁的区域加快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继续实施重点路段、河道、广场、商业集中区的LED亮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

3.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1)全面加强环境保护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序推进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提升造林绿化水平,探索实行林长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行最严格的林业保护制度。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和农村河塘沟渠清淤疏浚整治工作。严格规划水产养殖,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河道的生产经营行为。

二是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染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农村环保体系,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快建设乡镇和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开展“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污治理。

(2)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进一步加强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农村集中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展农村供电保障行动,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切实保障农村通讯、网络畅通。加快推进建制村照明设施建设。切实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和老旧房屋改造,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对集中居住村寨和特色村寨进行绿化、美化、亮化,让村容寨貌得到全面改善。

(3)大力建设特色小镇和新型村庄

打造一批生态避暑、农文旅融合、民族风情、体育商贸等特色鲜明和文化底蕴丰厚的精特小镇。以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为原则规划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努力建设一批整洁美观、功能齐全的新时代新型村庄。实施村落民居风貌打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