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资讯杂谈 > 正文

2014年贵州“洞穴钉子户”,采茶酿酒坚决不搬,网友:是我也不搬

发布日期:2023/4/18 13:19:26 浏览:50

来源时间为:2023-04-16

2014年贵州“洞穴钉子户”,采茶酿酒坚决不搬,网友:是我也不搬

2023-04-1617:08:44来源:

江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4年,当贵州播州区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来到祝应国的家——陈坝村林中的一个山洞时,顿时被他家的简陋震惊了。

只见一栋摇摇欲坠的小木屋里,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目睹此景的干部们,纷纷劝说祝应国一家人搬回村里。

但是,祝应国非常坚决地摇摇头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这可是城里人做梦都想来的地方,这里有城里人很难享受到的福气。”

这山洞到底有什么样的福气呢?能让祝应国不管是外界嘲笑他“傻”,还是指责他“不知好歹”,都不为所动呢?

01

原来,祝应国一家住的这个山洞,洞口高约40米,宽约50米,洞内空气常年清新,气候冬暖夏凉。

在晴天里,抬头望去是蓝天白云,低头则是碧草青山;而在雨天里,即使洞口泥泞潮湿,山洞内的岩壁也异常干燥舒适,温度宜人。

炎炎夏日,当从田间劳作回到洞口纳凉时,听到洞中涓涓泉水声,吹着林间微微徐风,一切都是那么惬意;此外,由于山洞的空气清新干爽,即使夏天也没有蚊子。

严寒冬日,只要往洞中一坐,所有的严寒风雪都越不过“38”线。只要在洞中生一堆篝火,时不时添些白天林间捡的柴草,比城中地暖还舒服。他们有时会在篝火上烤地瓜或者土豆,此情此景,远比我们羡慕的露营生活还要美好。

祝应国一家的山洞生活并不单调乏味。尤其是在勤劳能干的明芳容走入山洞后,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他们在山洞附近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多;山脚下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阔;山脚下种植的粮食品种也越来越多丰富,什么小麦、红苕、土豆、玉米、小麦等,应有尽有。

此外,为了实现生活挣钱两不误,聪明的明芳容又想了很多好点子。除了家中饲养的鸡,她还在山洞周围圈养了七头牛,一匹马,三头猪。

同时,勤快的她总把猪圈等打扫得干干净净,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俗话说:“靠山吃山。”他们还在山上种上茶树,甚至在茅草屋旁边搭了简易的烘焙房,用于烘烤茶叶。由于祝应国的茶叶性价比很高,销量一度供不应求。

这个山洞是他们的港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这里变得美越来越美好和温馨。

02

祝应国的家族,并非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个山洞,他们是从祝应国的爷爷祝绍文那一辈开始才住在这里的。

因为当时祝绍文分家分到的田地都在关岩洞附近。随着时间的流逝,祝绍文觉得,田地和家两地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浪费时间。于是,祝绍文就在岩洞内盖起一间茅草屋方便劳作后休息。

后来,他发现这山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洞中还有生活所需的泉水。于是,他就带着妻儿搬来这里生活,自此,山洞就成了他们永远的家。

从祝绍文开始,一家人就一直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种,基本的温饱完全自给自足。

至于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只需偶尔用牛或马驮着粮食到镇中换取就足够了。

后来,祝应国的父亲接手山洞时,一方面因为劳作方便,一方面他们也习惯了偶尔到镇中换取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在那个年代远离人烟,就等于远离战争和动乱,意味着安全,所以他们就一直没有搬走。

祝应国从小跟随着家人在这山洞中生活,直到成年后,为了养家糊口,才离开山洞到村里和老裁缝学习缝纫技术。

不料,此举成就了他的姻缘。

在学习缝纫的过程中,祝应国结识了明芳容,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心,最终在双方长辈的见证下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明芳容毫不嫌弃祝应国家境贫寒,跟随他回到山洞中开始新的生活。

当记者采访明芳容:“婚后是否适应山洞生活时?”

她好像回到了那段幸福的时光:“其实我们当时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很幸福,很快乐!”

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平淡而踏实,吃自家种的粮食蔬菜,品自己烘焙的茶,喝自己酿的酒,穿着自己裁制的衣服……

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日子在夫妻的努力下越过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之前的茅草屋也变成了小木屋。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祝应国的儿子和三个女儿也慢慢长大。

随后,他们都走出了山洞,见识到了外面的新奇世界。

年轻人总是愿意贪恋热闹的生活,习惯了外面繁华的子女,都不愿再回到山洞生活。

祝应国夫妻也不想绑住孩子前行的脚步,并没有强求他们。

于是,孩子们成家后都把家安在了外面。

但是,逢年过节,孩子们总是会带上各种礼物来看望祝应国夫妻,对于二老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很幸福了。

山洞是他们的根,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这样的情形,反而是最好的安排。

祝应国动情地说:“山洞不仅收留了我们,还给我们带来了好运。”

03

祝应国深信:生活在山洞中,不仅可以依靠山林资源生存,更能享受大自然对他们的恩赐,尤其山洞中的优质泉水,更是他们的福星。

每当孩子们带着祝应国酿制的酒,回到住处款待亲朋好友时,大家都惊叹其口感醇美。

于是,他们纷纷劝祝应国,将酒拿去销售。这也为后来的人们频频造访山洞,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从技术上看,祝应国继承了祖传酿酒技术,但是,泉水才是此酒甘洌清甜的秘密。

这优质的泉水,便是爷爷刚搬到山洞居住时发现的。

当时,初到山洞的爷爷,听到耳边滴滴答答的水声,便试着用碗去接,可入口一尝,却发现这水不但甘甜,而且回味悠长。

爷爷恍然大悟,这正是烤酒最理想的原料。他开始向村里的老酒匠们请教,并且不断研究,最终创造出一种自己独特的土法酿酒方式,即“土法包谷酒”。

爷爷后来把酿酒技术传给了祝应国,祝应国酿出来的酒也让亲戚赞不绝口,直夸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祝应国常常自豪地说:“我的酒喝了不上头,是纯粮食酿造,没有勾兑其他东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水质。”

起初,祝应国酿的酒只是自己喝,或者送亲戚朋友,后来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也会用牛或者马驮着到村镇上去卖。

后来,随着媒体的曝光,各地善饮者开始慕名而来,起初是省内,后来成都重庆等地,也有人不远千里寻来。

除了一般的来访者,还有酒商想买祝应国的酿酒秘方,开发商想开发山洞的泉水,但是,都遭到了祝应国的严词拒绝。他说:“酒水管够,开发就免谈。”

尽管酒的价格,从最初每斤5元涨到现在每斤30元,但依然供不应求。

正如同中国谚语所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怕巷子不够。”

04

但是,随着祝应国夫妻年纪渐长,很多事情开始力不从心,不仅原本种植的土地荒废得越来越多,连酿制的酒也越来越少。

为此,祝应国的儿子和媳妇开始商议,决定回山洞生活。

一方面,他们早年在外闯荡,见识过世间繁华后,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城市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离开年迈的父母,所以回到山洞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且,政府和祝应国一家人,一直都在努力改善山洞的生活条件。如今,他们居住的小木屋变得焕然一新,居住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政府工作人员在多次劝说祝应国搬离山洞失败后,开始试着改善山洞的居住条件。

三年后,政府申请专项拨款,对祝应国的小木屋进行翻新加固。

此后,政府又投资70万元硬化路面,方便祝应国一家出行。

2021年,道路终于完工并通电,网络也通了。

祝应国的孩子们也为他添置了各种现代化家电,让他的生活更加舒适宜人。

如今,祝应国一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因此,工作人员也没有再提搬走的事。

相反,他们还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了祝应国相应的帮助,如报销医疗费用高达90及扶持种植养殖等产业。

现在,祝应国一家虽然生活在山洞中,但却可以通过彩电手机等多种途径,了解外面繁华的世界。

他们一边看着电视综艺节目,一边吃着林间摘来的果子,生活宁静闲适。

同时,他们能通过网络了解外界,外界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他们。

05

在媒体宣传的推动以及政府的帮助下,祝应国的山洞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探寻的游客也日益增多。

有些人向往桃花源般的生活,有些人为了品尝美酒佳酿,还有些人则是想远离喧嚣的城市,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旅行。

无论他们什么身份,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来,祝应国都会热情招待。

游客总能吃到祝应国准备的简朴而丰盛的农家菜,菜是山洞附近采摘的,腊肉是自己腌制晾晒的,美酒是采用泉水酿制的。

由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访,祝应国开始担忧。

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家里无法承载更多的客人;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的酿酒量也开始减少。

然而,当儿子回来并接手了祝应国的酿酒工艺后,所有的担忧都消失了。

儿子不仅继承了祝应国的手艺,而且在酿酒方面比祝应国还要出色。

如此一来,祝应国不再需要担心酒不够了,他甚至开始考虑在山洞附近建立一个酿酒厂,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泉资源。

此外,由于儿子的帮助,祝应国在山洞旁边建成小民宿的愿望也实现了,现在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他迎接客人时更加有底气。

每当祝应国夫妻看到游客们,因为放松而面带微笑;看到孙子孙女在山间嬉戏玩耍的开心场景,他们就觉得生活格外美好幸福。

这个陶渊明式的桃花源,依山傍水,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泉水潺潺。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健康快乐。

虽然对别人来说,这个山洞只是一个景点,但对祝应国来说,它是他的全世界,是他的根,也是他精神的支撑。

他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成长,与其说他成就了山洞的传说,不如说山洞承载了他的梦想。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