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百姓生活 > 正文

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遵义晨报

发布日期:2015/12/31 8:09:42 浏览:564

遵义晨报


朱德(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国国防报》2013年6月6日刊,作者:林利民,原题:《战例评析:土城战役失利的前因后果》


战争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某一战役虽然规模与烈度比较有限,却能对战略全局产生根本性影响,导致敌对双方的战略态势和战略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土城战役就是这种情形。尽管时隔大半个世纪,往事已然如烟,但从战略背景、战场态势、战役经过、战略后果等层次对尘封已久的土城战役进行新的探讨,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战略背景:中央红军决心渡江入川


土城战役发生于1935年1月24-29日,历时仅5天。战役揭幕前一周,遵义会议刚刚落幕,党中央在遵义刚刚为中央红军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在此之前,中央红军已在赣、粤、湘、桂、黔数省间长途转战三个多月,几度调整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1934年10月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之时,党中央为中央红军确定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是沿“肖克小道”,转战湘西,会合贺龙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共创湘鄂川黔根据地。


同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撞上了蒋介石布下的所谓“天炉阵”,遭遇国民党湘粤桂各军及其“中央军”薛岳部共25个师约40万大军围追堵截。12月1日,中央红军虽然渡过湘江,却折损过半,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不足;时期、甚至保持在湘江之战时期的状态,没有理由认为在土城战役初期川军孤军作战,战场态势有利于红军的情况下,红军不能全歼郭勋祺部(即使敌军数量比早期判断多一倍),从而取得土城战役的胜利。


土城战役失利引起了极严重的战略后果。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数十万敌军中自由机动,并取得了若干战役战术成果,如二渡赤水时重取娄山关、再占遵义,歼敌2个师,等等。但是,红军始终未能调动敌军,摆脱战略被动,再度造成直接渡江入川的态势。蒋介石在令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薛岳部战场机动,死缠中央红军的同时,严令湘军死守湘黔边以及令川军死守长江沿线,严防中央红军北渡长江或东去湘西。


此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完全放弃从川黔边渡江入川的计划,四渡赤水后由南转西,再寻路由金沙江渡江入川。虽然遵义会议确立的军事行动计划第四条规定:若“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可“准备渡过金沙江,从叙州上游渡河”。但是,这种战略选择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