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资讯杂谈 > 正文

战时遵义亲历记

发布日期:2016/4/17 1:00:01 浏览:499

有人说,20世纪40年代是遵义文化大交流的年代。也可以说,这是遵义近代文化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当时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文化界名人在遵义逗留、暂住,众多的专家、学者、海内隽彦也随浙江大学内迁,在遵义定居。一时人口骤增,人文荟萃,文化学术活动空前活跃,逐渐渗透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遵义被称为“小桂林”,名实相符,亦非过誉。我谨以个人亲身经历,略述梗概。

桂林-遵义

20世纪40年代的遵义老城

1944年10月,竺可桢在湄潭演讲

社会服务处

遵义文化活动中心

桂林-遵义

1958年建成的遵义大饭店

抗战时期,在丁字口(现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有一座西式的小型建筑,其中分布着旅馆、餐厅、会议厅(也是文化活动厅)、茶座、小卖店、理发室、淋浴间等多种设施。庭院散种竹枝花卉,显得分外玲珑雅致。这里就是抗战时期遵义文化活动的中心——社会服务处。如今遵义七、八十岁的老人,尤其是知识阶层的人士,差不多都熟悉这个地方。战时曾旅居古城的人们,旧地重游时遍觅不见它的所在,犹一嘘三叹,甚为憾事。

当桂林溃退、黔南吃紧时,大批文化名人如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文化垦殖团的熊佛西、作家端木蕻良等人来到遵义时,遵义人民都曾在这里开会欢迎;熊佛西、郦承铨(浙大文学院教授)等人的联合书画展,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吴先生所作的轰动古城的“红楼梦人物分析”报告,也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些活动,无疑对当时遵义的文化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浙大不少学术交流活动,有时也在这里举行,比如迎接英国文化使者李约瑟夫妇。苏步青、谈家桢两位教授所接受的两位印度留学生,来往均下榻这里。偏僻古城,初次出现两位异国客人,市民十分好奇,前往探视者,络绎不绝;另外,浙大师生还曾在这里举行过交际舞会,一时惹来议论纷纷,风雨满城。社会服务处还办过几期京剧学习班,对活跃古城人民文化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在社会服务处前院,有散布在花坛的茶座。在盛夏夜晚,每当华灯初上,人们在此乘凉品茶,听着音乐闲谈聊天。浙大师生到这里吃茶的人不少,别有一番风景。我怀念社会服务处,因为我曾在这里听过几次文学报告,得到不少知识。文化熏陶是无形的,但影响又是深远的。

《战时遵义亲历记》相关参考资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遵义、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遵义在线、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市委书记、遵义会议、遵义天气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