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资讯杂谈 > 正文

打响产业牌念好致富经

发布日期:2023/3/1 19:43:04 浏览:57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这是我们村建的香菇大棚,每年村里都会分红,我在这里摘菇、管菇,还能赚一笔。”初春清晨,村民郑代志正在香菇大棚里忙着采摘。让村民既当股东又当员工,贵州省道真县玉溪镇淞江村通过流转土地,建成淞江村香菇种植基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提升”。

淞江村的可喜变化只是遵义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遵义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作为头号大事来抓,持续压担子、找路子、厚底子,把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领办项目压担子

吴小军是习水县温水镇目里村有名的“麻羊司令”,从1997年返乡创业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搞技术培训、建加工厂、领办村级合作社,带领村民把麻羊肉从大山送出国门,集体经济实现从0到100万元的跨越。

发展集体经济,头雁引领是关键。遵义市各乡镇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务分解成榜单,画出“施工图”,村级党组织书记“揭榜挂帅”领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月通报、季评比、年评优的方式,推动比学赶超、比拼争位;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工程、后备梯队建设等重点任务,全市1728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齐飞格局。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抓不实、不常抓、抓不长问题,遵义市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责任,年初列清单定责任、季度抓观摩作评比、年度抓述职作评议,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出台关于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的13条措施等文件,从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日常监督管理、规范村级事项决策等方面,用制度管住关键人、管好集体钱、管优村里事。

“一村一策”找路子

“以前,没销路,卖不出好价钱。现在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产品卖出去了,村里有钱了,我们说话群众也愿意听了。”汇川区团泽镇团泽社区党总支书记饶勇说。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产业、缺路子的问题,汇川区探索村企联动、龙头带动、城乡互动等新模式,在商业地带建起1800平方米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每年可为每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

利用区域优势,“无中生有”发展集体经济,是汇川区的新尝试。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不同,因村制宜找准适合本村的发展路子才是关键。

紧盯“一村一策”思路,遵义市探索资源开发、产业带动、土地经营等发展模式,为富民强村送去“金钥匙”。仁怀市茅台镇杨柳湾社区整合周边村(社区)资源,成立仁怀园净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主营环卫保洁、劳务派遣、市政维护等服务项目,直接解决200余人就业,2022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61.5万元;赤水市两河口镇依托赤水大瀑布、燕子岩等风景区旅游,因地制宜打造水上漂流、民宿等村级集体经济旅游配套设施,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60万元,带动15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2019年以来,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3.66亿元,发展种养殖产业、公共服务、资产投资等项目358个,覆盖带动366个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形成了一批资产、壮大了一批产业、带富了一批群众。

富裕百姓厚底子

春风和煦,走进正安县瑞溪镇三把车村,映入眼帘的是已初具规模的产业项目,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6年前,三把车村还是有名的“空壳村”,如今,三把车村集体固定资产达800万元,集体每年创收5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2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但一些村却多了“幸福的烦恼”:集体经济收入“躺”在账上,不敢花、不会花,如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遵义市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红利兑现机制,探索“支部 合作社(公司、协会) 农户”模式,采取集体留一点、群众分一点、企业提一点的方式,设立群众优先股,年终进行分红,不断激发集体、企业、群众积极性。明确把集体经济纯收入新增部分的20—40,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滚动发展;把集体利润的5—10作为风险防控金,兜底保护入股农户权益。指导基层各村(居)完善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述职制度,每年召开专项会议,向群众通报集体经济使用情况和效果,接受群众监督,让每笔收支阳光透明。

目前,全市173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底子更加殷实,群众日子更加红火。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