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下设单位 > 正文

遵义师范学院:用真情和实干践行帮扶诺言

发布日期:2018/2/4 14:33:53 浏览:378

来源时间为:2018-01-24

中国高校之窗

在走访慰问期间,领导们来到了这所一直让师生记挂着的学校——高山村银福小学。筹资80万元,改扩建的校舍靓丽一新,“不让大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大字醒目地刻在进门的墙上,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新建的图书资料室,学生活动的场地、全新的体育器材,一应俱全,学生学习环境极大改善。

经过与教育部门协调,新充实的2名教师已经到位,原来复式班教学已改变成分班教学模式。正在计划落实中的学生定点实习、定期派志愿者支教、定期派人开展课外活动、定期为偏远山村学校培训教师,这些项目必将为银福小学奠定坚实的办学基础,筑起高山孩子圆梦大学的美好希望。

校农对接,开启高山村农产品销售新模式

路通了,高山村的农产品有了外销的机会。可产品往哪儿销,高山村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还是外面一无所知的“三无产品”,没有宣传,没有品牌,没有市场……

积极开展校农合作,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为学校与高山村的深度合作找到了机会,开启了校农合作新篇章。学校建立了“遵义师范学院助力桐梓县精准扶贫校农对接绿色食品供应中心”,高山村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学校。供应中心成立近半年来,学校食堂向其购买了桐梓县贫困村各类瓜果、蔬菜、肉类、禽蛋3.4万多斤,价值20万余元,师生吃到了无公害绿色放心菜,高山百姓得到了实惠。

扶志先行,深挖高山人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状态决定发展状态,决定事业成败。对于高山人民来说,“最大的贫困是心态的贫困”。自我封闭、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是普遍现象,“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是制约高山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

遵义师范学院派驻高山村第一书记罗远峰到岗后,及时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干群关系,注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十九大后,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分组分批到村民小组中宣讲十九大精神12场。加强高山村支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高山村现有63名党员的作用,组织带领高山村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代表140余人次到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播州区花茂村、湄潭县两路口村、金花村、核桃坝村等参观学习,转变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开阔致富奔小康的视野。

学校组建的教授、博士服务团,先后多次奔赴高山村开展科学调研、产业规划、种植指导、产品加工等活动,在何首乌、茶叶、蔬菜、养蜂等种养植方面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发展,建立了何首乌种植基地、辣椒及莲藕产业基地、天麻基地、方竹笋加工基地,化肥方面的科研成果已经运用到了高山村农业种植中,这让高山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激起了高山人民的干事创业的激情。

两年来,学校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优势,多方协调,为高山村筹集各种项目经费2500余万元。完成通村通组公路建设5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31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住房保障15户,建成移动通讯基站1座,200立方人蓄饮水水池1口,实现高山村安全饮水、用电、4G网络全覆盖。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14。

通过政策宣传、外出参观学习、干部的耐心沟通、党员的带头示范、致富能手的帮带、重点项目帮扶,高山人民开始觉醒,意识到了自身的差距,找到了贫穷的问题所在,也树立起了致富的信心。

按镇长的话说,原来老百姓看上去个个“灰头土脸、无精打采,就像还没有睡醒的样子”。现在是个个“阳光灿烂,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就连那个村里最穷,出了名的陶四也不再好吃懒做了,搞起了养殖业……

“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一所地方院校的办学宗旨,融入了精准扶贫的高山大地。愿“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扶贫诺言成为这一代遵师人的历史印记,愿高山人民永远过上美好的生活!(通讯员:王劲松)

《遵义师范学院:用真情和实干践行帮扶诺言》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官网、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遵义师范学院锦程网、遵义师范学院是几本、遵义师范学院招聘、遵义师范学院人事处、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