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下设单位 > 正文

红色圣地平安遵义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日期:2016/11/21 20:51:38 浏览:1959

三个部分。现入驻企业涉及茶业、食品、电子、建材等加工企业已达28家,投产企业21家,其中规模企业6家,在建企业7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800余人。

红坪创业园作为一个镇级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如群众不支持、不参与,企业不信任、不配合等问题。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立足实际,坚持有问题群众会上讨论、有意见群众会上发表、有争议群众会上解决,共计召开大小群众会100余场次,解放了群众思想,转变了企业态度,创业园最终得以成型发展,实现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同时也解决了红坪村的“三多”(即贫困人口多、矛盾纠纷多、重点人口多)痼疾,带动红坪村农村社会管理由“乱”到“治”,实现了园区与村庄共建、管委会与村委会共治、企业与村民共享。

第一、“群众会 ”园区与村庄共建

由于土地贫瘠,红坪村群众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思发展、谋发展的意愿强烈。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在大量走访调研和召开群众会的基础上,顺应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求,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布局,决定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即红坪创业园。为了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多次召开群众会,统一群众思想,解决群众不敢、不愿、不想等问题,明晰建设创业园的意义,给他们算好经济帐,用好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增减挂钩”等政策,明确土地价格,确保群众在土地征用上不吃亏。规划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征求他们关于建设创业园的意见建议,明晰了“不搞大拆大建、园区村庄共建”思路,让他们参与到创业园的规划建设中来,使他们成为园区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保护者,着力把创业园建成家园,把家园建成创业园。同时,让他们将家乡创办园区的消息带给远方打工的亲人和朋友,发动和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就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8家企业陆续入驻,800余人就近创业就业,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发展创业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想法。

遵义市政府

展示版

第二、“群众会 ”管委会与村委会共治

创业园建设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乱排,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企业入驻后,部分群众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不仅有人与企业发生矛盾,而且有部分原红坪村的重点人员重操旧业,打起了企业的主意,引发了企业的不满。针对这些现象,镇派驻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细致开展调研、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同时问计、问需于民。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召集群众和企业主会议,进行充分协商讨论,明晰园区管委会和村委会建设管理园区的职责,规划污水管网,明确垃圾清运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统筹园区村级警务室和园区警务室,统筹村级调解员和园区警务人员,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企业的有序生产保驾护航。再者,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集中反映群众和企业主的诉求,集中梳理解决利益诉求和困难问题。这一系列管委会和村委会共同治理的措施,创业园和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锐减,特别是最近2年,企业与村民之间和谐共处,没有矛盾发生。

第三、“群众会 ”企业与村民共享

创业园创建初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群众和企业主在多次群众会上提出完善设施的意见建议。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将原有道路扩宽、硬化,并新建了“三横五纵两连线”的道路骨架;污水统一通过排污管网排到终端进行处理;垃圾通过地埋式垃圾桶予以集中收集和转运;路灯安到了企业和村民家门口;新建红坪村幼儿园等。让企业与村民都共享了园区发展的成果。在用工上,企业将所需员工的条件和待遇向当地群众倾斜,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孤寡老人的难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部分村民签订了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产品的来源和质量。红坪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200余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00元,3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同时,企业还为部分两劳释放等重点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铺上了一条“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路,园区至今共为25名重点群体人员提供稳定就业,消化了社会矛盾。

园区发展了起来,群众富裕了起来,社会和谐了起来,“群众会 ”这一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遵从,不仅为红坪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加快了红坪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遵义市政府

采茶时节

三、龙凤村:“群众会 ”助推茶旅一体

兴隆镇龙凤村坪上村民组位于湄潭东南面,距离县城8.6公里,有225户710人,茶园1278亩,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0元。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坪上组通过“群众会 ”模式,严守茶叶质量安全这一底线,致力茶旅一体化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曾经的龙凤村坪上组,由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为提高茶叶产量,茶农不合理、不规范对茶园施用农药化肥,虽得到了一定的短期收入,但茶叶质量不尽人意,市场销路不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群众集采茶、制茶、卖茶于一身,一人分饰多角,茶农专业化水平不高,茶叶综合效益不高。针对这些现象,兴隆镇党委政府和龙凤村支两委一方面通过群众会等方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企业与群众联结机制,高效经营管理茶园;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将茶园和旅游有机结合,走茶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增加群众收入。

第一、“群众会 ”法制宣传教育,守牢安全链

针对茶园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镇、村两级以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以群众会为纽带,守牢茶叶安全底线,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一是邀请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通过群众会、农民夜校、现场培训会等形式,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培训,在群众中牢固树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意识。二是邀请省茶科所、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的讲师,利用群众会、现场培训会、远程教育等方式,对茶叶生产管理进行培训,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群众收入。三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管理,即统一病虫害测报、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管理,有效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切实管住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的源头关。

遵义市政府

村民表演

第二、“群众会 ”新型经营模式,拓宽利益链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效益,同时让群众从不擅长的经营销售环节中抽身出来,镇、村两级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兰馨茶叶公司,并通过群众会共商合作事宜、答疑释惑、互利共赢,搭建村委会、公司和群众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按800元/亩流转坪上村民组农户茶园,集中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统一管理,免费提供专用茶肥、国际标准茶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质;群众负责采摘茶叶,企业按市场价进行收购,保障茶叶销路,确保群众增收。二是企业借助互联网最前沿工具开展C2B私人定制,打造从茶园到茶叶消费品的生态品质链,建设创客茶园、玩家茶园,省去中间环节和品牌附加值,在做好在线茶、生态茶、干净茶的前提下,供给用户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群众会 ”特色茶旅一体,延伸产业链

好山好水出好茶,林茶镶嵌雾缭绕。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得坪上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也从一枚枚茶叶身上得到了实惠。但传统农业有其自身无法弥补的局限,镇、村两级按照“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进四产”的工作思路,利用群众会、农民夜校等平台,统一群众思想,打开发展思路,加大企业与群众的合作,着力加快茶旅一体化发展。2014以来,投入3000余万元,在茶园中种植1万余株桂花和1000余株樱花,在茶园、林区铺设木栈道、建设观光亭台和廊道等,配套彩色观光路、停车场、星级公厕等设施,新建兰馨茶庄、坪上驿站和农耕文化馆,打造特色农家乐和旅居农家,积极发展电商,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茶桂风情和浪漫樱花季,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享受观茶、制茶、品茶的乐趣。

今天的坪上生态园已经成为来湄游客的必选之地,茶区变成了景区、茶园变成了公园、茶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群众会 ”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有力的宣传、发动和组织了群众,不仅推动了茶旅一体化发展,而且构建了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关系,提高了群众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维护和发展了群众利益。

遵义市政府

民主与法治建设要从娃娃抓起

四、金花村:“群众会 ”助推农村改革

湄江街道金花村距县城10公里,辖5个村民组663户2593人,现有生态茶园6800亩,是典型的茶业专业村。金花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验试点契机,以“群众会 ”为载体,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调结构、抓配套、促改革,走出一条群众主体、改革主推、茶旅主业的发展新路,实现“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的目标。预计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0元,高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1元。

一、制度设计规范改。依据县、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列文件,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难懂的改革术语“翻译”成“土话”,将繁琐的改革步骤编成顺口溜,进行宣传发动和学习培训。改革文件设计了“六步三榜”“八步一公示”等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明文规定通过召开群众会、村务公开等方式推进改革,累计召开群众会30余次,让群众主观上愿意接受改革、客观上能够理解改革,取得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的改革成果。大清沟组把集体资源和村民资产逐一清理并确权颁证,使其具有商业价值;把集体资源性、非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更多财产性收益权;全组资源和现金入股率达100,73户群众自愿出资85.4万元入股,全体“村民”成为了真正的股东,并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村资源“活”了起来,让农村要素“动”了起来,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

二、化解矛盾引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