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下设单位 > 正文

困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妥协

发布日期:2022/6/27 20:06:18 浏览:258

困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妥协

以下文章来源于陶然纪,作者心定且安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轮值主编_智勇责编&值班编辑_少将

第6801篇深度好文:6305字_15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我们与他人互道祝福的时候,有几个词语频率很高: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或者是工作顺利。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有一路顺风的时候,所以我们期盼美好,才有了这样的祝福。迷茫、挫折、忧虑等等类似词汇,才是生活和事业的常态。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该如何突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毛泽东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本期音频由倒映有声AI主播播报)

平时刷手机的时候,我常会看到这样一些问题:

大学毕业,投了很多简历,杳无音讯,很迷茫,怎么办?

工作多年,依旧在基层打转转,看不见晋升的希望,怎么办?

因为观点不同,被他人排挤孤立,甚至恶言相加,怎么办?

三十好几了,随时面临被裁员的危机,不知道何去何从,怎么办?

……

事实上,这些问题很普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

归根结底,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人生中的一道道坎。

许多人选择逃避,于是困在这些问题中一辈子,蹉跎岁月,到头来只留下一声叹息;但有的人却能够选择直面,并解决它们,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实现人生的突围。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突围的高手。

你知道吗?

他出身农家,17岁才上小学,经历过艰苦的北漂生活,曾被人瞧不起,还被多次排挤孤立,但他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选择积极勇敢地面对,最终用实力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成功。

毛泽东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聊聊毛主席人生中的3次突围时刻,看看他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处理的。

进而,再谈谈主席的经历带给我的启发,以及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去面对。

一、离开家乡

1910年的一天,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土坯房内,毛泽东正和他的父亲毛顺生激烈地争吵。

这已经不知道是他们之间的第多少回争吵了。

从小到大,父子二人间的关系总是显得若即若离,一个想管束,一个想逃离,矛盾总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二人之间的拉扯没完没了。

这次的争吵不为别的,只为上学。

毛泽东已经17岁了,他并不是没上过学,事实上,他读过几年私塾,但这远远不够。他想到城里去,在一所教外国课程的新式学堂里当全日制学生。

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好奇心驱使着毛泽东,他觉得自己必须走出山沟沟,去外面看一看、瞧一瞧。

可他的父亲毛顺生,却计划让他到湘潭县城一个米店当学徒。

当毛泽东以一种冷静又尊敬的方式,向父亲提出继续上学的想法时,得到的回复,却只是略带嘲讽的呵呵。

毛泽东发自内心的请求,却被至亲之人置若罔闻,一腔热情,被一泼冷水浇得冰凉。这让他感到很难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没再和父亲说话。

幸运的是,通过母亲家的关系,毛泽东得到一个机会,他在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里独立学习了6个月。

或是迫于父亲还有经济上的压力,6个月后,毛泽东回到家中,但那段学习时光却深刻地改变了他。

他决定用他的所学,来为自己争取继续上学的权利。

这一次,他不再打无准备之仗,而是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事前也没有声张。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从母亲娘家那边借了一些钱,觉得攒得差不多了,他开始进行下一步。

某天吃完饭时,毛泽东看着父亲,郑重地对他说:我要到东山高小去上学。

毛顺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莫不是你今天早晨中了彩票大奖,突然发财了?

毛泽东没说什么,而是把攒到的钱给父亲看。

毛顺生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毛泽东会有这一手,但即便如此,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这小子去了湘乡上学,那就得筹钱另雇一个长工来干活了。

毛泽东看准了父亲的心思,他从母亲家的亲戚又多借了一些钱,加上之前借的,凑了十二元,交给父亲:这里是十二块钱(雇一个长工的价钱),我明天早上就去东山。

天蒙蒙亮的时候,毛泽东起床收拾行装。

他跟母亲道别,给父亲,则留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

过去,他的视野和行动范围只局限于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他总是受束于父亲的严厉管教和传统礼教,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眼便能望得到头,毫无波澜。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通过自身的努力,辅以他人的协助,终于突破了这些困局,走了出去。

走出去,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当然,还有意想不到的挫折在等着他。

虽然他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但他已然走出韶山,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努力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二、苏家坡的山洞里

1929年6月22日,龙岩公民小学兴学祠,一次大会正在召开。

这是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是为了解决红四军中存在已久的分歧。

分歧的双方,在关于红军建设和领导权等问题上,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其中一方是朱德,另一方则是毛泽东。

自打毛泽东1910年出了乡关,19年的时间里,他从求学之路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现如今,作为红军领导人,他正在考虑红军建设和作风培养的问题。

这次会议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希望他的战友们能够接受他的主张,让红军早日走上正轨。

会议主持人是陈毅,他也是朱毛之间的一个调解人。

在会上,他说:你们朱毛两个人,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在打架,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是不好办。我是晋楚之间,两大之间,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我就是怕红军分裂,怕党分裂。我还是希望你们两方面团结。

话虽这么说,但会议的最终结果是,朱毛二人都受到了批评,其中朱德予以书面警告,毛泽东予以严重警告。

对于毛泽东,会议作出了如下批评:

英雄主义;固执己见,过分自信;

虚荣心重,不接受批评;

在党内用手段排除异己,惯用报复主义;

对同志有成见;工作态度不好;小资产阶级色彩浓厚。

面对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毛泽东作何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让他很生气。

除了受到批评,他还落选了前委书记,这可是会议投票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多数人并不认同你。

这样一来,他在红四军内也难以容身,便以养病和做地方工作的理由,离开了龙岩。

陈毅后来说:这个会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这个时候,毛主席因长期行军作战,患重伤风感冒到蛟洋那里去养病了,实际上是愤而辞职。毛主席走了,前委书记就由我代理了。

毛泽东去到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因为疟疾,住在一个叫苏家坡的小村休养。那段时光,他身边连个警卫员也没有,只是和妻子贺子珍相伴。

或许是因为还没法接受已经离开红四军的事实,他心情一度很不好,疟疾反倒加重,这居然让共产国际以为他去世了,还给他发了讣告,闹了个大乌龙。

没有实权,没有人认同,还被死亡了,怎么办?

换做一般人,这个时候估计就躺平摆烂了,毕竟,抬头一望,四处似乎都没有出路,奋斗的意义何在?

但毛泽东不,虽然暂时脱离了红军的工作,他依旧没有闲着。

他在村子附近发现一个山洞,白天就在洞里读书、思考,临近黄昏再回村里住处睡觉。

在苏家坡的4个月里,毛泽东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说:真理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保护少数。问题是真理在你手里,你怎么还会被罢免呢?

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拷问。

小时候,他与父亲之间发生种种冲突,可以采取冷战、不辞而别甚至威胁的态度,那主要是亲人之间,或许有些用处。

但到了真正的工作之中,自己的想法不被认同,于是也采取类似的态度,是不是就显得有些幼稚了呢?

毕竟,工作不是在家里,没人有义务有理由去真正理解你。

他开始意识到,即便自己说得再有道理,再符合客观实际,那也得大多数人拥护你。

否则,你特立独行,你总觉得别人不对,总不给他人台阶下,总是处于少数,那么,看法再对又怎样呢?

想推行一种观念,关键是要获得大家的支持。

而获得支持的办法是什么呢?

团结人。

一旦学会团结人,事情就好办了。

毛泽东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此后脾气改了许多,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开始学会综合其他人的意见。

他在苏家坡的山洞里的反思,一如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虽然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类似的:他们都在遇到重大挫折后,经过自我的深度剖析,最终在认知上获得了一个飞跃,并为接下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到后来,当毛泽东再次回到红军时,他与朱德、陈毅达成了和解。

对于此,中共中央特派员涂振农这样记录道:据我在那里的观察,确实都从行动上改正过来。

朱德同志很坦白地表示,他对中央的指示,无条件地接受。他承认过去的争论,他是错的。

毛泽东同志也承认工作方式和态度的不对,并且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过去军政关系的不甚好,是做政治和做军事的人对立了,缺乏积极的政治领导的精神。

同时要说到四军党内虽有争论,但都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在党的会议上公开讨论,虽有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什么派别的组织,只是同志间个人的争论,而不是形成了那一派和这一派的争论。

之后的一次会议,大家就很熟悉了,那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他关于党和红军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科学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与贯彻。

虽然这些思考还都只是初步的探索,但它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日后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

当然,这更多是从整个党的发展史来看的。

在当时,毛泽东尽管获得了不少人认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他即将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留苏归来的中共领导人,他们说:

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三、遵义会议

古田会议之后,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就在形势发展一片大好的时候,危机再一次悄然降临。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一个叫王明的年轻人得了势,以他为首的一帮苏联留学生,自恃有共产国际撑腰,完全从苏联立场看问题,居然还企图攫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

一群总是胳膊肘往外拐的人,若是企图真的达成,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明给根据地派来了一些领导,他们来到苏区,不干正事儿,专挑刺儿。

毛泽东又一次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他被说成是狭隘经验论根本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这完全是农民的落后思想。

他又一次失去了在军队的领导权。

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他话里话外难免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他们不做实际工作,却要指手画脚,到处发号施令,同国民党打仗,怎样才能取胜?农民为什么会革命?他们懂吗?

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选择了忍耐和等待。

相比1929年,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