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遵义 > 下设单位 > 正文

黔北大地春常在

发布日期:2022/5/6 20:50:55 浏览:423

来源时间为:2022-04-12

2020年3月,遵义率先在全省整体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2021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十年翻了两番,进入年度全国百强城市榜单。

一路疾行,势如破竹。从摆脱贫困到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推动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遵义在奋进史上写下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黔北粮仓物阜民丰

遵义,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然而,守着“粮仓”的遵义,却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4年,全市贫困县8个、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92.22万人。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红城儿女自我加压,响亮提出“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当先锋、走前列、作贡献”的口号。

铮铮誓言,满满干劲。遵义儿女坚持尽锐出战、决战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

近年来,遵义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水电路讯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19.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大山过上幸福新生活,“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切实保障和巩固。全市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贵州主战场上创造出“三个第一”的显著成绩,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地的新跨越。

2021年,遵义茶叶出口再创新高,出口量和货值全省第一,凤冈茶叶出口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2021年,遵义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完成到位资金165.09亿元,排全省第一;

2021年,遵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比全国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8.1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新高;

…………

黔北粮仓向着“黔北钱仓”不断转变。

遵义工业经济持续领跑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做法获上级表彰,白酒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茶叶、辣椒、方竹种植面积全国地级市第一,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全省第一。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实现“零突破”,旅游业“井喷式”发展。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建成区面积倍增,城镇经济繁荣发展,城镇化率提升到56.7。经济增速连年保持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连年位居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红色沃土幸福涌动

“曾经做陶罐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做陶罐不仅是一份产业,还是文化的传承。”阳春三月,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春意正浓,陶艺文化创意街上的陶艺馆里,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母先才一边制作着陶器,一边和参观的游客谈笑风生。游客们对他的生活很是羡慕,说他“笑着笑着就挣了大钱。”

“爱笑”是花茂村人的习惯,更是遵义人幸福感满满的体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番大考”,遵义人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快速斩断疫情传播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守护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遵义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遵义率先实现义务教育“普十五”,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省前列,遵义大学城建成投用,茅台学院建成招生,遵义医科大学挂牌并获博士学位授权点,教体融合扎实推进。校园里都是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前进,“百院大战”全面完成,三级以上医院增至17家,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更多群众脸上展开笑颜。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省十运会;连续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长安杯”“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21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县9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就业、社保、养老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党的好政策下,遵义人的笑容愈发灿烂。

遵义人的欢乐何止于此?开放通道越来越便捷,黔渝快铁建成通车,茅台机场建成通航,乌江航运通江达海,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万公里、居全省第一;开放平台越建越强,遵义综保区封关运营,新舟机场获批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茶博会、辣博会、旅发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研究院、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等挂牌成立,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达8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这方幸福,温暖实在。

瞄准目标未来可期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0亿元,在全省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形成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5和10以上。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环境质量、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升,推动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发展效益持续向好、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21年12月,遵义提出未来五年确保实现“一突破、两高于、三提升”的发展目标,最大限度缩小与全国现代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动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同时,遵义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繁荣的城乡互融体系、内外发力的动能支撑体系、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人民至上的民生保障体系、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等“七大体系”,为全省“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出遵义贡献。

“未来五年是遵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奋进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立足‘2035看遵义’,加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追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遵义市委、市政府认清发展形势、瞄准目标要求、勇扛发展重任,全面抓好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落地落实,扎实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点工作,确保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奋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广东总部 贵州基地”

东西部协作助力企业年年上台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钱诚

车间内机声隆隆,多道工序生产线快速运转着,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娴熟地生产端子、压环、转簧等零部件,为赶制订单铆足干劲。今年超过11亿元的预购订单,让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比往年更忙碌。

“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连接器、充电桩等产品,去年产值达3亿元,今年开年订单量增长了60。”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屈水平说,喜人的“战绩”是粤黔协作不断深化的成果。

随着“广东企业 贵州资源”“广东市场 贵州产品”“广东总部 贵州基地”“广东研发 贵州制造”经济合作模式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也让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迎来广阔天地。

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深圳市的巴斯巴集团的分公司,2014年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落户遵义市高新产业园区,得到了精准的服务、精心的培育,公司一年迈上一个发展台阶。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及创新型企业,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已获得600多项国家专利,并与国内北汽、广汽、比亚迪等90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厂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园区科技产业的一只“领头羊”,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下游产业的发展。

在屈水平看来,这些年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东风”和地方的服务。“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这将给公司带来崭新机遇,我们更加有信心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争取上市。”

遵义大学城

通讯员瞿欣含摄

挪穷窝天地宽

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就学就业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洋

“搬迁后,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我也在离家不远的印花厂当工人。”3月10日,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凤翔社区内,远扬印花厂工人陈军芬在休息间隙对记者说。

2017年前,陈军芬一家6口人住在四面漏风漏雨的老木房里,靠做农活维持生计,3个女儿去到镇里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后,2017年12月,她家搬进凤翔社区和谐小区,住上120平方米的新房。

随着陈军芬工作稳定,加上丈夫在外地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生活愈发幸福。

收获幸福生活的还有凤翔社区搬迁群众任敏一家。每天早上7点半,任敏将两个孩子送往附近幼儿园后,就到离家仅5分钟路程的永羚袜厂上班。

任敏介绍,她在厂里负责的是袜子缝头工序,刚进厂时,因为不熟练,工作进度慢,但经过不断练习,现在她每天缝制袜子3000双左右,月工资2500元。任敏的丈夫李永飞也在永羚袜厂上班,负责操作袜子编织机器,每月工资也有2500元。“在老家绥阳镇砚台村,种庄稼一年下来也就挣1000元至2000元。现在工作虽然辛苦,但挣得多,心里很满意。”任敏说。

任敏的公婆都已年过七旬,在老家时,老人看病要走2小时山路到镇里,如果严重还要去县医院,费时费力。搬进凤翔社区后,现在离家不到200米就有社区医院,就算去县医院也就10来分钟车程。

凤翔社区现居住搬迁群众1512户6452人,他们搬进社区后,享受到了就业、医疗、教育便利,收获了幸福生活。

遵义大学城

通讯员李小芳摄

小香菇促增收

三万菇农撑开“致富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杰

“一级菇330斤1321元;三级菇110斤165元,总计1486元。”看着销售单,道真自治县玉溪镇淞江村菇农冷江勇笑得合不拢嘴。

惊蛰已过,农事渐忙。3月10日,记者来到淞江村食用菌产业园,收购员正忙着分级、装货、上称、入库,十几名菇农排队等着上称。“这段时间正在采摘第一茬菇,今天早上已经收购8000余斤香菇。”收购员张磊说。

“2月18日开始采摘,目前第一茬菇已经采完,我已经卖了3万余元。”菇农蒙德喜说。

另一边,在离收购现场5米远的6号大棚里,菇农郑代志推着采摘车,在菌棚里穿梭采摘。“快的时候20分钟采摘一筐。”郑代志说。

郑代志租赁了3个食用菌标准大棚,前期投入14余万元,政府每一个大棚补助8000余元,如果管理好,3个大棚一年下来可以收益近10万元。

玉溪镇采取“党总支 特色党支部 党员”管理模式、“公司 合作社 农户”产销模式、“合作社 股民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